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83|回复: 23

诗词创作纵横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3 11: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4">&nbsp;&nbsp; </font><font size="3">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应该说,“诗词”的“诗”实际上包含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所有诗歌,而“词”也包含了自隋唐之际词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以来的所有词作,“诗词”一词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过人们通常所说的“诗词”则往往被理解为唐诗宋词,似乎偏指讲求平仄、押韵并且格律谨严的格律诗词(本文所指诗词内涵偶有不同,先此说明)。在诗词重新回归文坛后,人们对诗词的学习越来越积极了,习作格律诗词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认识诗词、习作格律诗词,未始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本文即拟结合当前诗词界的实际和个人的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算是给初学者提一点个人的建议吧。<br/></font><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诗词是极好的精神粮食<br/>&nbsp;&nbsp;&nbsp;&nbsp; 《论语》中记载孔子论诗的话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季氏》)兴、观、群、怨的作用够大了,可是汉儒还觉得不够,他们进一步发挥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这个作用就更上升到了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了。其实不必如此,也不仅如此。诗词首先应该是一种抒发自己性情的、娱己兼娱人的工具,然后才会上升到古圣先贤们所说的高度。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诗词是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极好的精神粮食,与诗词作伴,人会变得更加高尚,更加文雅,也更加有修养,也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约而言之,诗词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语言,具有道德的力量,具有思辨的理趣。<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词的语言美,是大家公认的。诗词是高度浓缩的语言,是最经济的语言,然而它传递着最丰富的信息,一首美的诗词,往往令人百读不厌。如吴伟业《鸳湖曲》的开头几句:“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其语言之美,可以说足以作为诗词的代表。特别是柳叶、桃花一联更是令人口舌生香,回味无穷。又如李商隐的《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全诗语言凄美婉约,意境惝恍迷离,简直达到了美的极致。更远的例子可再举一个《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采薇》)两个极其简单的对比句,让千载以下的读者如同目见耳闻,感受到了迟暮归家的征人的翻动的内心世界,其力量是巨大的,而这巨大的力量却来源于短短的四个字:杨柳依依,你能不惊叹于诗词语言的美丽吗?<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词具有道德的力量,即所谓“怡情养性”。熟读诗词,可以使顽夫廉、懦夫立志,可以使人感动、振奋,使人改变自己。如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心声,也震撼着后世无数读者的心。特别是1925年的五卅惨案发生后,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把它换到萨都剌的名作《满江红 金陵怀古》中,使得它顿时传遍中华大地,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反帝热情,民族精神也为之一振。抗日战争时期,这支曲子又响彻了中华大地,鼓舞了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斗志。象岳飞的《满江红》一样在全国人民的生活中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其他的文艺作品恐怕除了《义勇军进行曲》以外,就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以上的例子是说岳飞《满江红》鼓舞人们的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再看一首明代人叶唐夫的《江村》诗:“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见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这首诗不但语言美、意境美,尤其是表现在作品中的仁者之心,是我们今天更要学习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兹不多举。<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歌还具有思辨的理趣。以诗说理,似乎是宋人的专长,但唐人诗句中也有。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扬州席上酬乐天初逢有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都是。宋朝的苏轼有一首《琴诗》,似乎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们还可以举出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一是唐杜荀鹤(一作罗隐)写的《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香残水国秋。想得故人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一是宋李觏的《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李觏的诗正反映了宋人的偏嗜。虽然如此,我们读李觏的诗,仍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感受到了一种思辨的理趣。宋人中杨万里最擅此道,竟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多看看。<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综上所述,熟读诗词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我们不妨以诗词作伴,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br/></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多读多背是学习创作的前提<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人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里引用一句谚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谚语恰当地说明了“读”与“吟”(可以理解为自己创作,如“吟诗作对”之“吟”)的关系,值得我们珍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读多背一些古人及时贤的好诗,对于学习创作极有好处。前人是极重视背诵这一基本功的,明清时读书人都要背诵四书五经不必说,连左、史、庄、骚这些文献也要烂熟于心。近人中沈雁冰曾经能背诵《红楼梦》、陈独秀能背诵全部杜诗,马茂元教授能背诵上万首诗词,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现在肯花“笨功夫”背《唐诗三百首》的恐怕少了,能够背诵三五百首诗的人也不多了,但我觉得,这个“笨功夫”是不能省略的。多读多背,格律这关就过了。而这一关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难的。华钟彦先生曾经要求学写诗的人先背诵两百首以上的诗,林从龙先生在他的《诗苑寻芳》中也曾经提到过背诵的好处,可惜少有人注意。多读多背,甚至可以说是一条学诗的捷径,它可以帮你过格律关,可以使你了解什么叫诗,可以减少你学诗的弯路。<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读多背,可以先从一些好的选本开始,断代的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之类,个人的如《杜甫选集》、《苏轼诗选》之类。读了选本之后,如果仍有需要,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二作家,读其全集,这样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学习。如白居易将他自己的诗分为七大类,而最受他珍视的是讽谕诗,我们读了白居易的全集之后,就可以理解白居易为什么最珍视自己的讽谕诗了。又如宋人作诗多学唐人,如西昆体作家之学李商隐,苏轼之学白居易,黄庭坚之学杜甫等等,我们也只有多读了才会获得这样的理解,如果单从文学史上知道这些条条框框,也是远远没有用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里顺便还谈一个如何读的问题。古代诗歌特别是格律诗词具有其独特读法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一般来说,读古代诗歌特别是格律诗词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平长仄短”。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关键部位的时、征、城、教和押韵的关、还、山等字就要读得长一点。又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云、风、 愁、人和押韵的曛、纷、君等字就要读得长一点。一首诗首句第二字是平声的(如《从军行》)称为平起,平起的在各句的二四四二等字处停顿;一首诗首句第二字是仄声的为仄起(如《别董大》),仄起的在各句的四二二四等字处停顿,这是基本的规律。绝句如此,律诗则将二四四二或四二二四各重复一遍即可,五言诗和词按“平长仄短”的规律大致不错。除此之外,有些字如教、令、望、过、思、看、忘等,都有平仄两读,我们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读平声还是仄声。只有掌握了以上的规律,我们才能正确读古代诗歌特别是格律诗词,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怎样入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习写旧体诗词(包括古体诗、格律诗、词乃至曲),该从何下手呢?我想,光靠有兴趣还不行,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br/>&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首先,要弄清楚字的平仄。汉字的平仄,本来问题就复杂,1949年以后搞所谓的语言文字改革,又弄一个语文新四声,问题更复杂了。我们学写诗词,主要是要了解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这是传统的四声,不是新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相对于新四声来说,写诗填词最需要搞清楚的是入声。南方人的方言里比较我地保留了入声的情况,所以南方人学习写旧体诗词有天然的优势。现代普通话搞所谓的“入派三声”,人为地消灭入声字,给人们学习、习作诗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习作旧体诗词,首先是要分清每个字的平仄,特别是入声字,一定要分清楚。离开了这个前提,习作旧体诗词就无从谈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次,是要选取一种诗体。初学者最好是七言绝句开始动手习作。平仄、押韵这些问题假设都过关了,接下来就是选定句式、锻炼语言了。句式问题很重要。同样是七个字,可以有多种排列方式,如二二一二式、二二二一式、三一三式、二五式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变格,那么怎样安排这七个字显然不是小问题。初学者当以前两式为主,熟练后方可尝试其他形式。另外,七个字如何安排好使之成为一句诗?这就要靠个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从哪里来?还得靠多读。如“七言绝句最易写”、“百花齐放真美丽”这样的句子虽然也是七个字,但它绝对不是诗的形式和诗的语言。这就又涉及到了一个诗的语言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仍然是靠多读,多积累。读多了,写诗时才会左右逢源,有大量可供选用的词汇,否则就只能语言苍白,面目可憎。<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谋篇。一首诗要写个什么问题?从哪里下笔?到哪里结束?作者在动笔之前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一般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起、承、转、合四字足以尽之。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仔细地去体会它。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句话,起、承、转、合安排得丝丝入扣,非常紧密。有些习作者学习写诗,不能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自然是写不好。<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应该说,写作旧体诗词,只要有兴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入门是很容易的。我有一位朋友(身份是江西省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并非中文系毕业)曾经搞过一个习作旧体诗词的“十日谈”,列出初学者应该走的十步,分别是:一、声;二、韵;三、对和粘;四、对仗;五、填词;六、拗救;七、读书;八、观察;九、择体;十、起步。我想它对于初学者是有借鉴意义的,它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写作旧体诗词要入门是非常容易的。<br/></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四、提高的途径<br/>&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前面说过,写作旧体诗词,入门是很容易的。但真正要把诗词写好,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想,应从三个方面下手,一、多练习;二、多交流;三、多读书(不限于诗词方面的书)。做到了这几点,写作水平是可以逐步提高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是多练习。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上高中时就迷上了写作旧体诗词,不过那时没有老师,只能靠自己摸索着写。在上大学前,我写了至少一百多首所谓的诗词,当然质量都不行。但是这个过程让我慢慢学会了遣词造句,找到了学习写诗的感觉。现在有些习作者往往急于发表,没成熟的东西也拿出来,其实不好。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慢慢提高,一蹴而就的事是从来就没有的。当然多练还要有老师指导,专靠自己盲人瞎马,也不行。现在会动笔写的人很多,要找一个指导自己的老师也不算难。希望初学者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多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久了,一定会收到成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是多交流。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作者都很重要。一个作者要经常和外界接触,包括出去参加各种诗词界的活动,多看时下的各种诗刊,多与诗友交流,绝不能闭目塞听。信息闭塞,不接触外界,容易造成夜郎自大的局面。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书信、手机短信、网络,等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形式。我个人的诗友就遍布各地,和他们打交道,收益是很多的。最近我认识了一位周建武先生,他的诗词都很有味道,可以说已经登堂入室了,但他长期不与诗友接触。现在经过傅小松先生的推荐,终于愿意和大家一起互相学习了,我想这对他的创作是有好处的。象岳阳县的伍冲寒先生,诗词写得很好,但他是一位个体医生,少有出门的时候,又不上网,所以与人交流的机会少,这就影响了他的诗艺的提高。总之,要多与诗友交流,这样好处多,坏处少,值得我们注意。<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是多读书。前面我们说过多读前人的诗词,这里主要说多读诗词以外的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这话不错。要写诗,关键是要看书,如果不看书,就无法提高自己的学养,就无法写出好诗。读哪些书?一般而言,是经、史两类,再辅以子、集和一些诗话、词话等理论书,就可以了。钱钟书先生的《石语》中记载近代诗人陈衍的话说:“为学总须根柢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有露马脚狐尾之日。”陈并指出近人中的大家如严复、林琴南、冒广生等“皆不免空疏之讥”。严、林、冒等人,尚“皆不免空疏之讥”,何况我辈年轻人!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不读书,不穷理,要想“妙手偶得”,做妙手空空,是不行的。初学者不仅要多练笔,多交流,多学习这关也是马虎不得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上面我从诗词的作用、学习写作诗词的前提、如何入门、如何提高这四个方面谈了一些个人学习诗词和创作诗词的体会,希望能够对于大家有点帮助。说得不全面、不妥当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font></p><p><font size="3">-------------文中提到闲兄,但未点明,好在大家都知道。因系旧作,这里就不改了。不恭之处,尚祈闲兄海涵。</font></p><br/><br/><br/><br/><br/><br/><br/><br/><br/>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作一篇,请大家批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 12: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p>背,不二法门。</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 15: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 18: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学习了很受启发^_^</font></p><p><font size="4">读到宋李觏的《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总使我想到这手诗:</font></p><p><font size="4">渡辽(金)王寂:<br/>
                        <font color="#c60a00">我家河朔望咸平</font>,飞鸟犹须半月程。 <br/>尽道辽阳天样远,渡辽何况更东行。</font></p><p><font size="4">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那位兄台想到了类似的手法请贴上来。</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9: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楼上诸兄!</p><p>不知贾岛的《渡桑乾》与王寂的《渡辽》是否有相似之处?附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9: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飞鸟犹须半月程。 </font><br/>---------此句似乎出自唐人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 20: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交流正是江右所需要的,看来我辟此版的功夫不会白费。得附骥尾,幸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 2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今是昨非斋</i>在2008-9-3 19:22:21的发言:</b><br/><font size="4">飞鸟犹须半月程。 </font><br/>---------此句似乎出自唐人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div><p>句意似乎脱胎,但构思、诗意我以为胜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4 1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p>闲兄客气!</p><p>倦兄的话也有道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4-4-19 02:14 , Processed in 0.0179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