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浓夏锦纨扇之杨玉环篇 七十五 恩爱(作者:江西九江市区户籍石淇文,亦名石红梅,亦名绿竹,亦名若兰,无党派人士,无宗教教派人士) 七十五 恩爱 “师师。那后主李煜入宋,何竟有牵机之恨也?” “自古成王败寇,自然赐死。有何奇哉?” “那后主李煜为宋太宗之牵机药亡。小周后何亦卒之?” “此有一说。南唐后主李煜自谓唐太宗、唐玄宗之次第转世,言小周后乃长孙皇后、杨玉环之次第转世,故纳小周后。此亦为纳之小周后被宠过于昭惠后之因由。(陆游《南唐书 卷十六 列传》小周后被宠过于昭惠) 亦吾前之所言,后主李煜入宋,道“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全唐诗 卷八 句 咏扇 后主李煜》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言之意。 为宋太祖皇帝自称唐太宗皇帝之子魏王李泰转世也。故后主揖让之意,谓其后主之入宋,便如那唐太宗皇帝让与子魏王李泰般。故此乃尔。 至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后主(李煜)殂,后(小周后)悲哀不自胜,亦卒(陆游《南唐书 卷十六列传》)。 为当载唐太宗皇帝时,上(唐太宗)得疾,累年不愈,后(长孙皇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长孙皇后)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唐太宗)曰:“妾(长孙皇后)于陛下(唐太宗)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是长孙皇后、唐太宗皇帝旧日曾誓。 故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后主(李煜)殂,后(小周后)悲哀不自胜,亦卒(陆游《南唐书 卷十六列传》)。乃长孙文德皇后完其于唐太宗皇帝时旧日之“妾(长孙皇后)于陛下(唐太宗)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之誓也。 未之奇者。” “师师,那唐太宗皇帝、长孙皇后两相恩爱麽?”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载,丙子,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法。……及正位中宫,务存节俭,服御取给而已。上深重之,尝与之议赏罚。 又言,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新史《唐书》载,长孙皇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新唐书 卷七十六列传第一 后妃上 文德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崩,太宗悲恸,与近臣曰: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能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旧唐书 卷五十一列传第一 后妃上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是长孙文德皇后之旧故事也。” “师师,你可还忆得你父母何人?” “从幼至此,父母何人,是难寻了。” “师师,你不想寻麽?” “天下儿女,无不思生父母者。师师亦此。自是想寻。只是若般许年,是难为了。” “师师,你明慧如此,父母想必亦有来历。若有朝一日人来寻你,你便如何?” “父母相寻,若是真的,自有一番相认。只你方之所言,道吾父母想必亦有来历,此话麽——” “此话如何,世人皆愿父母有番来历,此亦人情之常。” “世人皆愿父母有番来历,此亦人情之常。然天地生人,贵在其自。父母有无来历,与本人何干。世上聪明父母愚痴儿,所在多有。思父母有番来历者,不过思念富贵之徒。若是好儿好女,岂有动辄称祖上如何如何?自是不管居于何处,皆调服自身心性,即落难时,亦自勉之。动辄称祖上者,大率无能之人,欲以祖上为自身荣光也。其之祖上若知子嗣如此,未必不感伤此惟知依祖上福荫、不知自养才德之后嗣也。” 《神都武曌,浓夏锦纨扇之杨玉环,将开之荼蘼太平公主宫廷日记,金梧桐井》系列之 第二卷《浓夏锦纨扇之杨玉环篇》(每周连载中) 作者:江西九江市区户籍石淇文,亦名石红梅,亦名绿竹,亦名若兰,无党派人士,无宗教教派人士字(2019-11-21,于江西九江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