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石红梅

竹斋小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21: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5 21:34
竹斋小札 四十八

       暮春春暖,江岸山茶花有些峻色,迎面的杨柳风,桃花开而未谢。今日谈 ...

      竹斋小札 四十九

      暮春,玉兰都谢了,窗外,邻家石榴微枯,有人种菊花,秋深时会很美罢,疏疏淡淡,希望是会紫菊。

      于是与母亲聊起菊斋有人写白蛇许仙,母亲道别人写了不要也写,我很以为然,便决定梁祝。梁祝故事要快一千五百年了,中间夹着马文才——提起马文才,母亲说我总不好好读书,是个马文才的,我回答说便算是马文才,也是文才超好武艺更妙马文才,这当然是我与母亲之间的小玩笑——梁祝故事众说纷纭,现下是有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中国附会向来不乏其人,然10处墓葬还是太多了些,且2处晋墓葬——

      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有梁祝墓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墓墙证为晋,梁祝未订婚,不可合葬,分葬晋俗。1997年7月,宁波梁山伯庙亦出土一晋墓,与志书载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埋葬地吻合——宁波传梁山伯晋鄞州县令,祝英台明代上虞侠女,两人“阴婚”,然依唐宋元史籍明载及南朝齐武帝时《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南朝梁元帝时《金楼子》,明徐树丕《识小录》中 “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而论,阴婚说当无可信。或是宁波晋时有同名梁山伯者。

      “梁祝”晋朝。初唐梁载言撰《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晚唐张读《宣室志》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然河南驻马店汝南县马乡镇则现有遗址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与张读相参商。晚唐距晋已远,未必皆可采信。

       有谓梁祝出于六朝《华山畿》,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故事略近,未为之奇,此说恐系穿凿。
   
            石红梅 字(2012-4-8,阴早有零星小雨,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21: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5 21:35
竹斋小札 四十九

      暮春,玉兰都谢了,窗外,邻家石榴微枯,有人种菊花,秋深时会很美罢,疏 ...

     竹斋小札 五十

      天气薄阴,预报中到大雨,然则微阵,杨树翠绿了,桃花很美地临水,南湖岸的荷梗枯着,要过些时才会莲叶。昨日遇见柴桑小学张主任及她丈夫,提起岳虹,她答应晚上给我虹的电话,于是拿到号码,与虹通话。

      虹声音变化不大,我们都有些激动——毕竟十多年没见面,最后一次电话也经十载,我与虹说着近况,2001年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编辑,后来新密财务,又去广东阳江人事,去年底才回九江,现在集团审计处。问及她小孩——我们最后一次电话她儿子出生未久,现小学五年级,虹抱怨着,说不像她,竟不爱学习,如我。我惊讶了,虹读书一向用功,我当然知道,我是例不用功的,但我一直以为我的不用功只有家人注意——我母亲总说我不好好读书是马文才的,然原来虹也一直知道啊,虽则虹的小孩不像我爱好文学。问起虹的画笔,虹是久不画画了,想是婚后多忙,都放下了吧,我很觉得可惜——虹实在擅长绘画,希望她以后业余能够重拾。后来向虹要了Email地址,给她发了相片。以后可以常常联系,是真欣喜。

      昨晚又自己做酸菜年糕,然则年糕口感有些硬了,不复以前适度,是制作技艺不稳定吗,都同一处买的,真是。

                        石红梅  字(2012-4-9,零星阵雨,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5 21:36
竹斋小札 五十

      天气薄阴,预报中到大雨,然则微阵,杨树翠绿了,桃花很美地临水,南湖岸的 ...

       竹斋小札 五十一

    阵雨,上午很快便停了,下午些些,背心有些穿不住,到底暮春,真春暖的。于是想起山寺,上次路过林间新寺,在山坡上,黄鸟停栖,竹风悄然,一时春雨,于是作的一则小诗

                        黄鸟于飞,山寺,春雨
                        石红梅  字(2012-4-10)

    现下桃花时节,江岸桃花开得很美,隔着杨柳,翠竹掩映着,锁江楼的亭台阁轩,墨色淡瓦,石子小路,青石的阶,江岸阳光和熙时候很多人,有些放风筝,老人闲坐太阳,相伴游春散客。

    暖春易乏,有些微倦,于是想起孟夫子的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实在不错,我还喜欢这则诗,每逢春困都会念诵,以此诗颇得春雨花落之意,花雨春鸟之情。且“春眠不觉晓”散散自然,是颇不错。

                    石红梅 字(2012-4-10,短时阵雨,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2
竹斋小札 五十一

    阵雨,上午很快便停了,下午些些,背心有些穿不住,到底暮春,真春暖的。 ...


     竹斋小札 五十二

    时阴时晴,院里山茶花已开了两个多月,依旧繁盛,过午有些微风,杨花飞絮。前日在书友会群里发《竹斋小札》链接,大家读了都觉不错,于是让我推荐书籍,我推荐的《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徒然草》(文东译本)、《枕草子》(周作人译本)、《源氏物语》(丰子恺译本)、《世说新语》、《花间词》(赵崇祚编选),大家都说要看。

    其实究里,我一直不太喜欢丰子恺先生文章,但丰子恺先生译的《源氏物语》始终不错,未习过日语的我日本文学最欣赏的《徒然草》、《枕草子》、《源氏物语》皆自译者得来,就中文译本而言,似乎文东译《徒然草》最佳,周作人先生译的《枕草子》确亦不能轻忽,丰仁先生译的《源氏物语》固然也还不坏,我不会日文,不能知晓这三本书本自清雅还是译者笔致,然闲时读了三者文章——文东先生是只读的《徒然草》译后记,三位译者本自文章还是令我有些诧异了,唉,翻译实在是不能算作译者本自作品的。

                         石红梅 字(2012-4-11,阴晴,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2
竹斋小札 五十二

    时阴时晴,院里山茶花已开了两个多月,依旧繁盛,过午有些微风,杨花飞絮 ...

      竹斋小札 五十三

    依旧阴晴不定,午后微阵,黄昏密雨,这样暮春,或者宜茶事吧,明前早经开始,我日常些野茶。以前很爱乌龙,但体质不适合,就绿茶了,有时也花茶的。唐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说是南方嘉木,可见其早。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是较为正式的有载。

    然古时茶与今时大异,三国魏张辑《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以葱、姜、桔子芼之的茶今时有些地方还存,我曾饮过。虽然此茶法陆羽以为“犹沟渠间弃水耳”。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是北魏多不好茗茶。

    然华佗《食论》言“苦荼久食益意思。”

    南朝宋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上魏晋南北,于茶所见不同。

                       石红梅 字(2012-4-12,黄昏雨,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4
竹斋小札 五十三

    依旧阴晴不定,午后微阵,黄昏密雨,这样暮春,或者宜茶事吧,明前早经开始 ...

     竹斋小札 五十四

    雨后春寒,路上行人毛衣,风微,还是继续谈茶,茶至唐兴,所谓“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陆羽《茶经卷下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并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封演《封氏闻见记》“开元中,逐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时有卢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所言阳羡贡茶,日千里至长安,以茶清明宴,赐重臣,所见其贵。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诞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斐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习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是皆唐时茶。

      石红梅  字(2012-4-13,阴晴,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5
竹斋小札 五十四

    雨后春寒,路上行人毛衣,风微,还是继续谈茶,茶至唐兴,所谓“自唐以来, ...

      竹斋小札 五十五

     午时阵雨,风微清寒,续言茶事,茶至唐兴,至宋乃行,唐多煎茶,唐末点茶始,五代至宋,兹以成风,北宋时煎茶法犹存,苏轼《试院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辙歌和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蔡襄著《茶录》则详为点茶,所谓“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宋时贡茶“龙凤团”,庆历蔡襄出“小龙团”,熙宁间“密云龙”,宣和又有“龙团胜雪”,皆称极品,时茶礼制,文官“汤社”,吴自牧《梦粱录》载,临安茶肆四季“卖奇茶异汤,冬月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范仲淹“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林和靖“潏潏药泉来石窦,霏霏茶蔼出松梢”,皆其时茶事之写。

     煎茶”“点茶”有相同处,是皆煎水。然前者煎于茶铫,后者煎于汤瓶。汤至火候,若煎茶,则将细碾罗后茶末入滚汤煎煮,李群玉有诗“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茶经》水三沸说,第一沸入少量盐,第二沸出一瓢水并入茶末,第三沸将二沸出水入以止沸 “沫饽”,继分酌茶汤。若“点茶”,先瓶煎水,候汤,饼茶研细茶末置茶盏,入少许沸水将茶末调浓膏状粘稠,往茶盏注水,同时,茶筅旋拂茶汤,使之汤花,孔平仲《会食》“泼茶旋煎汤,就火自烘盏”,王庭珪《次韵刘英臣早春见过二绝句》“客来清坐不饮酒,旋破龙团泼乳花”,廖刚《次韵卢骏给事试茶》“蟹眼翻云连色起,兔毫扶雪带香浮”,吴文英《望江南•茶》“玉纤分处露花香”,王千秋《风流子》“卷茵停舞,侧火分茶。笑盈盈,溅汤温翠碗,折印启湘纱。玉笋缓摇,云头初起,竹龙停战,雨脚微斜”,点茶能者称“三昧手”,苏轼《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是宋时茶。

                         石红梅 字(2012-4-14,阵雨,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5
竹斋小札 五十五

     午时阵雨,风微清寒,续言茶事,茶至唐兴,至宋乃行,唐多煎茶,唐末点茶 ...


        竹斋小札 五十六

     午后阵雨,疏时而停,还是谈茶,唐时斗茶,宋盛之,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茶宴之风盛行,徽宗甚爱茶,曾撰《大观茶论》,以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并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载徽宗“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其所论茶法尤细: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徽宗《大观茶论》)

     斗茶多于清明,时宫廷民间皆好之。斗茶所较,盏面乳花,“咬盏”与否,乃斗茶胜负之规。“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徽宗《宣和宫词》:“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芸窗力斗茶。点处未容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道士张继先《恒甫以新茶战胜因咏歌之》:“人言青白胜黄白,子有新芽赛旧芽。龙舌急收金鼎火,羽衣争认雪瓯花。逢瀛高驾应须发,分武微芳不足夸。更重主公能事者,蔡君须入陆生家。” 王珪《和公仪饮茶》“云叠乱花争一水,凤团双影贡先春”,曾巩《蹇磻翁寄新茶二首》“贡时天上双龙去,斗处人间一水争”,唐庚《斗茶记》记事“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范仲淹有《斗茶歌》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范成大“烦将炼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

     是皆宋斗茶事。

                  石红梅 字(2012-4-15,午后阵雨,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6
竹斋小札 五十六

     午后阵雨,疏时而停,还是谈茶,唐时斗茶,宋盛之,斗茶品、行茶令、 ...

      竹斋小札 五十七

     熙暖,续言茶事,元移宋鼎,饮茶起简约风,制作末茶青茗风行,团茶渐落,元王祯《农书》团茶最末,“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石鼎内烹茶芽”,【双调•新水令】“竹引山泉,鼎试雷芽。”张可久小令【越调•天净沙】《赤松道宫》“松边香煮雷芽”,李德载小令【中吕•阳春曲】《赠茶肆》“金樽满劝羊羔酒,不似灵芽泛玉瓯”皆散茶。陈德和小令【双调•落梅风】《陶谷烹茶》“龙团细,蟹眼肥,竹炉红小窗清致。”是少者。

     金元时另有一俗,“多呼小女子为‘茶茶’”,无名氏“珍珠包髻翡翠花,一似现世的菩萨。绣袄儿齐腰撒跨,小名儿唤做茶茶。” 李直夫杂剧《便宜行事虎头牌》“自家完颜女直人氏,名茶茶者是也”。皆言其事。

     时亦茶诗,萨都剌元统三年“除闽宪知事,未行,立春十日参政许可用惠茶,寄诗以谢。”其诗“春到人间才十日,东风先过玉川家。紫徽书寄钭封印,黄阁香分上赐茶。秋露有声浮薤叶,夜窗无梦到梅花。清风两腋归何处,直上三山看海霞”。马臻《竹窗》“竹窗西日晚来明,桂子香中鹤梦清。侍立小童闲不动,萧萧石鼎煮茶声。”

     是元时茶。

                   石红梅  字(2012-4-16,晴,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红梅 发表于 2012-5-6 20:27
竹斋小札 五十七

     熙暖,续言茶事,元移宋鼎,饮茶起简约风,制作末茶青茗风行,团茶渐落, ...

     竹斋小札 五十八

    落叶春风,晴和,依前言茶。茶道盛于明。唐时煎茶,宋以点茶,元散团兼,明初叶茶,《馀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国初建宁所进,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如宋蔡君谟所贡茶例,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叶茶遂风至今。

    朱元璋子朱权“神姿秀朗,慧心敏语”,隐于南地,其《茶谱》“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万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是叶茶者。

    明时茶书极盛,有茶著五十余部。陈继儒《茶董补》,朱权《茶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张源“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为《茶录》,罗廪 “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所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撰《茶解》,朱曰藩、盛时泰撰《茶事汇辑》,屠本畯摘录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等10余种书成《茗芨》,夏树芸“杂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成《茶董》等。

    明茶诗,唐寅事茗图“日常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于若瀛“铜瓶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吴廷翰“密添松火嫩,转傍竹炉清”。冯兰《题绿香枭卷》“竹炉春茗时分试,想见东邱夜未眠”。王绂《题真上人竹茶炉》“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炉瀹清流”。

    是明时茶。

                        石红梅  字(2012-4-17,晴,于江西九江浔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4-4-20 15:38 , Processed in 0.0314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