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2|回复: 0

转帖绪 管窥十年网络诗词兴发的特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6 11: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作品和网站的规模化。仅单纯从量上看,网络诗词创作极其繁荣,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以“中华诗词论坛”为例,每天都有上百篇主贴发表。“红袖添香”的诗词分为原创区和论坛两大板块,原创区实行编辑审核制,每天发表超过一百五十篇,作品都进入个人的文集;论坛发表的每天也超过一百篇。爱好者投注了极多的时间和精力,发表频繁、讨论热烈;作品的修改经常化、作者读者的交流日常化。“中华诗词论坛”、“红袖添香”、“天涯诗词比兴”等诗词论坛每时每刻平均在线人数达数百,每天回贴量都分别超过五百贴。网上诗词论坛和诗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在2004年初上网时,甫进入就担任版主、编辑的有两个诗词网站。其中“中华诗词论坛”是一个专门的诗词论坛,当时会员仅有一万多人,栏目不到十个,版主只有二三十人,每天发诗词大约几十篇,到目前会员已有数万人,以各省市名为栏目开办了三十多个子版块,仅仅版主就有近四百人,每天新发诗词几百篇。另一个是“红袖添香”文学网,这是一个综合的文学网站,当时会员有百万之众,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文学网站之一。我同时担任其“古典诗歌原创区”的编辑负责人和“诗风词韵”论坛的版主,原创区每天审核的诗词稿件在五百篇左右,论坛日发诗词也在百篇以上,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新人趋之若骛。我初步测算了一下,从县级网站算起,目前全国诗词网站和栏目有四千个左右。网络诗社一般规模不大,普通会员流动性强,但是核心团队稳定,且创作水平相对较高。
  五、作品质量的参差化。甫入诗词网者以初学者居多,在形式的掌握、意境的提炼、章法的安排等写作技巧的把握上,多数并不成熟,网络园地中以习作居多,在总体质量上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在文革及其以后出生的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群体,总体文化素养相比其他的一些诗词写作爱好者(不包括专家学者)明显为高,属于网络诗词写作的主力军。他们借助网络阵地,观摩、学习、试写、讨论、锤炼、提高,写作发表了很多的水准不一的习作。在此过程中,网络诗词作手不断涌现,产出了一大批可以传世行远的高质量的作品,进而出版了一些有水准的网络诗集。目前,有很多诗词论坛都出版了自己的电子刊物及纸质期刊,选载网络诗词中的优秀作品。网络诗集以网络青年女诗人孟依依的《月出集》较为知名;从网络诗词中精选的纸质诗词集,以2005年出版的集纳碰壁斋主、莼鲈归客、军持、嘘堂、胡僧、刀把五、矫庵、燕垒生、伯昏子、LUQ、白小、青衫客醉、LIZI、具沤生、惕斋等十五名网络诗词作者作品的《春冰集》最为知名。2006年中国文学评论出版社公开出版了我的诗词集《冰涵诗草》,在网络上反响较好。
  诗词论坛水准较高的早中期有“天涯诗词比兴”、“诗三百”、“菊斋”、“诗公社”、“故乡”等;目前人气极旺而又时有较好作品的,当数“菊斋”、“天涯诗词比兴”、“红袖添香诗风词韵”、“中华诗词论坛”等;“今天论坛”、“甘棠诗社”、“居庸诗社”、“光明顶”、“诗三百”、“出水莲”等论坛集聚了一些网络诗词大腕,作品质量较高,但人气相对冷清,属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一类。
  六、作品立意的自由化。诗词写作的立意和内容的取舍非常自由。作品自由写作、自由发表、自由阅读、自由讨论,条条框框很少。传统文学中崇高的创作目的,迅速被网络文学的恣意挥洒、自我宣泄和自娱自乐所刷新。传统的文学创作理念,总是强调要体现文学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特别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要求文学包括诗词要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但网络诗词文学恰恰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这些戒律,绝大部分网络诗词作者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自我情感的表达,甚至是某种宣泄和自娱,不以认识价值、教育价值为写作目的的首位考量,不以重大主题为立意的首要取向。其中部分高素质的作者特别重视诗词审美价值的探索。
  内容非常广泛和自由,几无题材不可入诗;主旨重在表达真情实感,网络诗词特别重视个人真情实感的表达宣泄,生活经历、情感历程、旅迹游踪、思考感悟等等个人体验成为主旋律。网络诗词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拒绝和反对以假、大、空为特点,以套路化的歌、颂、赞、斥为主要内容,紧跟党报社论步调,有意无意应制类的“老干体”作品,这些作品空洞说教、大喊大叫,没有个人独特的感情熔炼,不体现个性特征,实质是格律体的口号、标语。当然,“老干体”并非全是老干部所作,有些青年作者也写“老干体”,有些老干部也写有真情实感的佳作。极少数作者通过诗词表达个人政见,不时触及敏感的政治话题,如东海一枭、李大白等。有些作者还力图通过古典诗词这样一种形式来表现现代诗歌和现代流行歌曲所表现的情感与内容,一些懂音乐的诗词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谱写成歌曲在网络上传唱,也有作曲家选择网络诗词作为歌词进行谱曲,东北诗人、作曲爱好者张智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思想深度总体上淡化,内容和立意广度化倾向明显。
  七、作品形式主张的两极化。在网络上,诗词创作理念、创作题材、创作风格、格律规范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几乎一直与作品创作同步进行。“国学网”、“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词文学论坛”等网站先后开设了诗词理论版块,提供了理论探索的阵地。网络诗词的理论探讨也影响到现实诗词界。2002年12月,数十位诗人、学者相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当代诗词创作研讨会”上,网络诗人、《合肥晚报》记者段晓松(嘘堂)等人,激情澎湃地提出“当代诗词在网络”,引发了激烈论争。与会代表就所谓“学院派”、“网络派”、“江湖派”的区分,发表了诸多看法、主张。2008年至2009年,一些网络知名诗人、词人在北京成立了BVI诗词研究院,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编辑出版网络诗词丛书,并举办了两届“屈原奖”。当代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如吴小如、刘梦芙、星汉、徐敬如等人加入网络,就诗词的形式提出了鲜明的主张,部分有成就的诗人如刘梦芙、钟振振、熊东遨等在网络上发表了大量诗作,通过作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诗的形式。
  在网络上,诗词形式的论争一直火爆、执着,其焦点主要是声韵格律的继承与创新。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尝试声韵改革,推出《中华新韵》(十四韵),并提出平水韵与新韵双轨并行的主张。此后,网络上关于声韵的争论更加激烈并一直持续至今,论争大体分为继承派和改革派这样针锋相对的两派,当然也存在中庸的主张,不过声音相对弱小。旧体诗词尤其是其中的近体诗,在格律、声韵等形式上的要求,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最严格的,这不仅增加了初学者入门的难度,还要时常考验作者把握语言的能力。改革派认为,诗以意为先,有了好的诗意可以打破声韵格律。格律这种形式规范是教条,束缚了思维。平水韵出世距今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语言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平水韵中譬如“十三元”韵部有些韵字用时音已经不押韵了,要改为用普通话定平仄和押韵。从历史上看,语言是动态的,声和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所以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振兴诗词的必然之举。有些人甚至提出废除平仄、只押近似的韵即可。黑龙江省鹤岗市文联主席王同兴(网名彤星)坚持改革论,近年先后在网上发表多篇文章,呼吁进行声韵改革,是改革派中水平相对较高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派认为,格律诗词从发端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创作实践,充分吸取、综合和扩展了汉文形体整饬、语音抑扬顿挫的特色,形成的格律、声韵规范在视觉和语感上具有独特优势,不仅使吟诵时朗朗上口,音节富于变化,而且有助于读者记忆,是格律诗词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现代诗在内的其它任何文学形式所不具备的,是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成书于宋朝的《平水韵》源起于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属于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归并,是当时各种方言的最大公约数。从唐代到现在的一千多年间,格律诗人一直以切韵音系及平水韵判断平仄和押韵,不管时音和官方语言如何变化,平水韵一直没有改变,是固定的书面语音系统。明代官方曾经编纂《洪武正韵》试图取代《平水韵》,但也没有成功。历代诗体不断兴起,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都不是以改革和破坏原有的诗体为代价,而是另辟蹊径,再起新体,新体与旧体并行不悖,新体兴盛的同时旧体一直旺盛地延续。而改革派以新声新韵来改革旧体的规范,不仅使诗词在某种程度上丧失音韵美,而且将破坏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符号,改革后的新体实质上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律诗词。2008年,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徐敬如、北京著名学者眭谦联合起草了《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宣言指出:“声韵改革”将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质量;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割断与海外的文化纽带;“平水韵”的价值不仅仅在格律诗写作,今人可以通过它上溯上古音,下探当代汉语方音,成为研究汉语历史音韵的重要进阶,因而具有非凡的语言学价值;实践证明“声韵改革”行不通。宣言在新浪网等网站发出后,网上网下反响热烈,网络上最活跃的数百名中青年诗人签名支持该宣言,反对的声音也不甘示弱。2010年,安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孝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檀作文等学者起草并在网络发表“关于格律诗词创作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倡议书”,认为“当前格律诗词创作构成状况极为复杂。新韵体、词韵体、曲韵体、宽韵体、新华字典韵体、不韵体、自由体以及字数体等等名目繁多,但都是以格律诗词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格律诗词这一概念自身也会瓦解,格律诗词创作这一重要的人类遗产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将格律诗词创作定位成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积极加以申报,具有以下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正名,还格律诗词创作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改变目前无所从属的局面。相比昆曲而言,格律诗词创作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更有资格成为人类遗产;第二、保护,将格律诗词创作(包括其音韵格律体系的运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保护起来,以免遭受各种人为的破坏,使其生命得到真正的延续”。倡议将格律诗词写作申报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利于保护和传承。
  针锋相对的两派各不相让,目前没有多少融合转化的迹象。不过,从网络诗词的整体创作而言,新声韵诗词佳作很少,传统派的拥趸多属于学者和改革开放后受教育的年轻一代,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的作品质量目前总体大大超过新声韵诗词。形式的主张最终是要靠作品来说话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江右诗社 ( 苏ICP备11024144 )

GMT+8, 2024-3-29 06:38 , Processed in 0.0138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